【论文摘要】长期以来,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的培养存在错位问题,表征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移花接木";论文选题与学术学位教育的趋同化明显;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基本是"一套人马"。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位弱化了学术能力的培养;公众对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的期望偏低;专业学位教育沦为"降格了"的学术学位教育。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对于专业学位教育学理层面的概念盲区;出于专业学位教育政策层面的制度模糊;囿于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误区;限于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内涵理解的窄化。纠正错位问题,需在认识上厘清关系,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政策上明晰内涵,规避"模糊性"表达的误导,在实践上共同保障,加强一体化融合。 【论文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能力 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单一的状况,而且也促进了我国学位教育制度的丰富与发展。伴随着各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教育招生规模的日趋扩大,现已基本建成了覆盖我国主要行业领域的专业学位教育结构体系。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制约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培养的错位问题,要么过于偏重学术性、理论性,导致学术能力培养之"过"要么过于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导致学术能力培养之"不及"。这不仅遮蔽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内在复杂性与特殊性,而且误导了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理解。对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培养的这种"过"与"不及"的错位问题的思考、追问与回应,既是审视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理论诉求,也是关乎专业学位教育未来发展的实践课题。 一、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培养错位问题的表征 (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移花接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1]然而,现实情况又如何呢?纵观我国目前的学位教育系统,由于学术学位教育发展较早且备受重视,而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而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内涵、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等存在模糊认识。因此,许多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学术学位教育的发展模式。换言之,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呈现的"移花接木",在很大程度上以学术学位教育为蓝本或是直接移植学术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获得的证书有所不同之外,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毫无特色可言。 (二)论文选题与学术学位教育的趋同化明显 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2]因此,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区别于学术学位论文的侧重理论性,而是要在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兼顾理论的提升。然而,由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导师大都同时兼任学术学位教育的导师,普遍缺乏对专业学位的全面本质的认识,而且对如何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抑或如何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不甚了解,所以基本上还是照搬他们所熟悉和擅长的学术学位培养模式。这也导致目前相当比例的专业学位论文"学术性有余,而实践性与应用性不足"。譬如,有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就"选了非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基础理论题目,甚至选了教育哲学、教育学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学术性学位才合适的题目",[3]这些学位论文不论从选题到内容,都与学术学位论文有着明显的趋同,呈现出"偏学术化倾向",并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论文应有的特色。 |